首页
新医改走过6个年头 看病贵仍为社会各界热议话题
关注者
0
被浏览
2633
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江宇发表于《中国新闻周刊》的文章给医改市场化泼冷水,认为市场化肯定会触礁,同时还表示,医改缓慢的原因在医药流通和使用环节的利益固化。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呢?赛柏蓝将观点刊出,待各位微友见仁见智。

2014年,是医改徘徊的一年。这是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难以避免的现象。好比登山已经度过了开始阶段的兴奋,感受到了疲劳,进入到了爬坡上坎的艰难阶段。 

医改方向分歧 

如果说,2014年是“医改徘徊年”,表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。 

理论上,主要是对已确定的ZF主导和公益性的医改方向,出现了比较强烈的“另起炉灶”的声音。自本世纪初酝酿本次医改以来,一直就存在着ZF主导、公益性方向和市场主导、多元化方向的争论。2009年中共中央6号文件确定了ZF主导和公益性的方向,但是争论并未停止,而是以其他的方式继续进行。 

2013年底以来,一些主张医改应重回市场化道路的声音逐渐增强。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包括:第一,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“市场起决定性作用”,ZF“开门第一件事”就是放权让利,医疗当然也是如此。 

第二,现在经济增速下降,财政力不从心,不可能再拿出大量资金。第三,2013年以来,有关部委相继出台了鼓励健康服务业发展、鼓励商业保险(以“城乡居民大病保险”为名义)发展、放宽社会资本办医限制、放开非公立医院服务价格、严格限制公立医院发展的政策。 

特别是2013年11月25日(应为2014,疑上文的2013应都未作者笔误,为2014年),国家发改委下发《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(征求意见稿)》,对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改革,取消药品ZF定价,药品实际交易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。这些做法,无一例外地向市场传递出“医改方向要变了,要另起炉灶了”的信号。以至于2014年的一段时间,投资医疗服务业、圈地盖楼买医院、举办高端医疗,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热点。 

但与此同时,另一些观点则针锋相对。他们指出,“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”和“更好发挥ZF作用”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,即使是在经济领域,也不能只讲市场的作用,而不讲ZF的作用,就更不用说医疗等民生领域了。在医改所有的措施中,发展社会办医、搞健康服务业,只是锦上添花,而公益性和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”是雪中送炭,健康服务业只是医改的一个分支,而不是主体,更不能替代医改的地位。还有观点认为,发改委因为反腐败就取消药品价格管制,实际上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,是不负责任的懒政行为。 

2013年,在健康服务业新政的刺激下,医疗领域的投资十分活跃。这对于增加医疗资源、提供多元化服务、满足老龄化和高端人群的需要有一定的作用。但同时,也出现了一些不科学、不理性的乱象。 

市场一度过于乐观地估计医疗服务业规模,依据是:美国的卫生总费用达到GDP的18.5%,欧洲也达到10%以上,2020年中国GDP达到90万亿元,按10%计算卫生总费用就是9万亿,对比现在的3万亿元,还有6万亿元的增长空间,许多资本就是看着这一空间而跃跃欲试的。 

但实际上,美国高昂的医疗费用,正是导致经济竞争力下降、社会矛盾凸显、企业成本提高,最终诱发金融危机的原因,中国并没有条件承担这样高额的费用。一些投资者把买医院、炒地皮作为挣快钱的手段,还可能带来新的经济风险。 

针对改革方向的偏差,医疗卫生领域的知名学者、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萧庆伦教授专门在《柳叶刀》杂志上撰文,直接警告“中国医改可能触礁”,他指出,“医疗私有化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,若私立医院的诊疗人数所占比例从当前的10%升至20%,将加剧医疗服务质量的贫富差距,这与先前向全民提供更平等医疗服务的政策宗旨相违背。”他批评一些中国经济学者“幼稚地把医疗投资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”。 

医改推进迟滞 

除了指导思想和方向上产生分歧之外,医改的实际工作进展不快,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缓慢,迟迟难以取得突破。 

2012年之前,医改的重点是基层医改,实现了基本医保全覆盖,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(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)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,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,大大提高了就医的可及性和便利性,这是历史性的成就。 

但与此同时,公立医院的改革始终未能全面启动,公立医院长期存在的以药养医、药品价格虚高、药品回扣、大处方大检查的现象,并没有减少,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增加。医院的人员工资和运行经费仍主要依靠服务收费解决,医患之间仍存在利益冲突。 

公立医院费用快速上升,完全抵消了基层医改的成效,而且给老百姓带来了更重的负担。这样导致的结果是,同2007年相比,全国卫生总费用从1.12万亿元上升到3.2万亿元,六年上升到原来的三倍,速度远高于居民收入上涨速度。我国城镇职工、城镇居民和新农合三种医疗保险的实际报销比例只有53.8%、44.9%、38.0%,远低于能有效分担风险的水平(70%~80%)。 

当然,公立医院改革并非没有成功案例。福建省三明市就是公立医院改革中一个突出的亮点,在2014年引起了国务院分管领导、相关部委以及全国业界的关注。 

三明市本来不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,但他们“自带干粮搞改革”,直接原因是为了解决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带来的医保基金亏空的问题。 

改革的几大措施均刺中要害:一是取消以药养医,通过招标和严格监管,挤出药品流通环节的水分和腐败;二是医务人员实行阳光工资,年薪最高一档达到25万元,并且逐年增加,以消除灰色收入的动机;三是建立医院和院长绩效考核制度,并和院长收入挂钩。 

三明市的改革成效十分显著:2011年到2013年,次均住院费用从4082元下降到3876元,其中个人自付费用从2193元下降到1560元,全市药品费用从9亿元下降到5.67亿元。2014年前10个月,药占比下降到27.5%,远低于全国和福建省40%以上的水平。由于药费大幅下降,医保报销比例上升,患者负担减轻,医务人员收入增加,滥用抗生素、大处方等现象得到遏制。 

这都是长期以来医改孜孜以求的成就,在全国是很少见、很难得的成功案例。因此,自2014年年初开始,随着刘延东副总理来三明考察并给予肯定,国家卫生计生委在三明召开公立医院改革现场会,全国各地也掀起了学习三明的热潮。 

然而,触动利益的改革总是会遇到反对声音。

发布于 2015-04-02 11:26:16 IP 属地·中国|山东省|德州市

2条评论
分享
收藏
欢迎参与评论
2条评论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江宇发表于《中国新闻周刊》的文章给医改市场化泼冷水,认为市场化肯定会触礁,同时还表示,医改缓慢的原因在医药流通和使用环节的利益固化。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呢?赛柏蓝将观点刊出,待各位微友见仁见智。 2014年,是医改徘徊的一年。这是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难以避免的现象。好比登山已经度过了开始阶段的兴奋,感受到了疲劳,进入到了爬坡上坎的艰难阶段。 医改方向分歧 如果说,2014年是“医改徘徊年”,表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。 理论上,主要是对已确定的ZF主导和公益性的医改方向,出现了比较强烈的“另起炉灶”的声音。自本世纪初酝酿本次医改以来,一直就存在着ZF主导、公益性方向和市场主导、多元化方向的争论。2009年中共中央6号文件确定了ZF主导和公益性的方向,但是争论并未停止,而是以其他的方式继续进行。 2013年底以来,一些主张医改应重回市场化道路的声音逐渐增强。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包括:第一,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“市场起决定性作用”,ZF“开门第一件事”就是放权让利,医疗当然也是如此。 第二,现在经济增速下降,财政力不从心,不可能再拿出大量资金。第三,2013年以来,有关部委相继出台了鼓励健康服务业发展、鼓励商业保险(以“城乡居民大病保险”为名义)发展、放宽社会资本办医限制、放开非公立医院服务价格、严格限制公立医院发展的政策。 特别是2013年11月25日(应为2014,疑上文的2013应都未作者笔误,为2014年),国家发改委下发《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(征求意见稿)》,对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改革,取消药品ZF定价,药品实际交易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。这些做法,无一例外地向市场传递出“医改方向要变了,要另起炉灶了”的信号。以至于2014年的一段时间,投资医疗服务业、圈地盖楼买医院、举办高端医疗,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热点。 但与此同时,另一些观点则针锋相对。他们指出,“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”和“更好发挥ZF作用”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,即使是在经济领域,也不能只讲市场的作用,而不讲ZF的作用,就更不用说医疗等民生领域了。在医改所有的措施中,发展社会办医、搞健康服务业,只是锦上添花,而公益性和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”是雪中送炭,健康服务业只是医改的一个分支,而不是主体,更不能替代医改的地位。还有观点认为,发改委因为反腐败就取消药品价格管制,实际上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,是不负责任的懒政行为。 2013年,在健康服务业新政的刺激下,医疗领域的投资十分活跃。这对于增加医疗资源、提供多元化服务、满足老龄化和高端人群的需要有一定的作用。但同时,也出现了一些不科学、不理性的乱象。 市场一度过于乐观地估计医疗服务业规模,依据是:美国的卫生总费用达到GDP的18.5%,欧洲也达到10%以上,2020年中国GDP达到90万亿元,按10%计算卫生总费用就是9万亿,对比现在的3万亿元,还有6万亿元的增长空间,许多资本就是看着这一空间而跃跃欲试的。 但实际上,美国高昂的医疗费用,正是导致经济竞争力下降、社会矛盾凸显、企业成本提高,最终诱发金融危机的原因,中国并没有条件承担这样高额的费用。一些投资者把买医院、炒地皮作为挣快钱的手段,还可能带来新的经济风险。 针对改革方向的偏差,医疗卫生领域的知名学者、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萧庆伦教授专门在《柳叶刀》杂志上撰文,直接警告“中国医改可能触礁”,他指出,“医疗私有化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,若私立医院的诊疗人数所占比例从当前的10%升至20%,将加剧医疗服务质量的贫富差距,这与先前向全民提供更平等医疗服务的政策宗旨相违背。”他批评一些中国经济学者“幼稚地把医疗投资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”。 医改推进迟滞 除了指导思想和方向上产生分歧之外,医改的实际工作进展不快,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缓慢,迟迟难以取得突破。 2012年之前,医改的重点是基层医改,实现了基本医保全覆盖,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(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)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,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,大大提高了就医的可及性和便利性,这是历史性的成就。 但与此同时,公立医院的改革始终未能全面启动,公立医院长期存在的以药养医、药品价格虚高、药品回扣、大处方大检查的现象,并没有减少,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增加。医院的人员工资和运行经费仍主要依靠服务收费解决,医患之间仍存在利益冲突。 公立医院费用快速上升,完全抵消了基层医改的成效,而且给老百姓带来了更重的负担。这样导致的结果是,同2007年相比,全国卫生总费用从1.12万亿元上升到3.2万亿元,六年上升到原来的三倍,速度远高于居民收入上涨速度。我国城镇职工、城镇居民和新农合三种医疗保险的实际报销比例只有53.8%、44.9%、38.0%,远低于能有效分担风险的水平(70%~80%)。 当然,公立医院改革并非没有成功案例。福建省三明市就是公立医院改革中一个突出的亮点,在2014年引起了国务院分管领导、相关部委以及全国业界的关注。 三明市本来不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,但他们“自带干粮搞改革”,直接原因是为了解决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带来的医保基金亏空的问题。 改革的几大措施均刺中要害:一是取消以药养医,通过招标和严格监管,挤出药品流通环节的水分和腐败;二是医务人员实行阳光工资,年薪最高一档达到25万元,并且逐年增加,以消除灰色收入的动机;三是建立医院和院长绩效考核制度,并和院长收入挂钩。 三明市的改革成效十分显著:2011年到2013年,次均住院费用从4082元下降到3876元,其中个人自付费用从2193元下降到1560元,全市药品费用从9亿元下降到5.67亿元。2014年前10个月,药占比下降到27.5%,远低于全国和福建省40%以上的水平。由于药费大幅下降,医保报销比例上升,患者负担减轻,医务人员收入增加,滥用抗生素、大处方等现象得到遏制。 这都是长期以来医改孜孜以求的成就,在全国是很少见、很难得的成功案例。因此,自2014年年初开始,随着刘延东副总理来三明考察并给予肯定,国家卫生计生委在三明召开公立医院改革现场会,全国各地也掀起了学习三明的热潮。 然而,触动利益的改革总是会遇到反对声音。
  • 2015-04-02 11:28:00 · IP属地·中国|山东省|德州市
    回复 0点赞
改革成功可以总结经验推广,改革失败可以总结教训重来。
  • 2015-04-04 16:34:19 · IP属地·中国|江苏省|盐城市
    回复 0点赞
点击查看全部评论 >
关于作者
文章
评论
关注者